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特蕾莎·里贝拉表示,此次大停电是近年来欧洲记录到的最严重事件之一。
大规模停电原因分析
4月28日,西班牙遭遇极端热浪,多地气温突破45摄氏度,用电负荷飙升至历史峰值(48.7吉瓦)。当日15:30,南部安达卢西亚电网枢纽因冷却系统故障引发变压器爆炸,触发连锁跳闸。16:00—次日10:00全国范围内出现“滚雪球式”断电,17个大区中12个陷入停电,影响约3500万人口。
西班牙国家电网公司Red Eléctrica官网的运行数据显示,当天中午十二点半左右,西班牙电网负荷从大约2500万千瓦骤降至约1400万千瓦,随后一小时内进一步下降至约1000万千瓦,截至发稿,负荷缓慢恢复至约1200万千瓦,仍有大量电力供应没有恢复。
西班牙电网负荷变化图(来源:西班牙国家电网公司官网)
电力系统必须保持稳定功率才能平稳运行。当功率开始快速变化时,就会引起所谓的振荡,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停电。比如,大规模负荷接入或切除会引起发电功率和负荷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功率振荡。
据华侨研究院分析,此次大规模停电事件原因,一方面,西班牙输电网40%设备运行超30年,极端负荷下关键节点(如马德里-巴塞罗那500kV线路)过载熔断。停电当日风电出力骤降(从8吉瓦降至1.2吉瓦)光伏因高温效率下降10%,导致电力缺口达6.4吉瓦。 西班牙储能容量仅2.1吉瓦时(占电力需求0.3%)无法缓冲供需失衡。
另一方面,西班牙过度依赖可再生能源。2025年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占比达67%(风电30%、光伏25%)但配套储能和灵活电源(如燃气调峰电站)建设滞后。政府为达成碳中和目标,过早关停煤电(2021—2025年淘汰7.3吉瓦)削弱基荷电源保障能力。
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联盟(ENTSO-E)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事故发生前,西班牙电力系统中光伏发电占主导地位。此前在4月16日,西班牙历史上首次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风电、光伏和水电满足了当天西班牙的全部电力需求。但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的不断扩大,其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正引起更多关注。
此外,跨区域电力互联不足。西班牙与法国电网互联容量仅2.8吉瓦(仅为欧盟2030年目标的35%)停电期间法国因自身电力紧张无法支援,导致孤立电网崩溃。
大停电再度暴露了欧洲电网的脆弱性。
欧洲上一次发生如此大规模停电要追溯到2006年11月,彼时波及超1000万人、长达两小时的停电事故源于德国能源公司为了让一艘新出厂的巡航邮轮安全通过一条河上的高压输电线下方,切断了高压线上的电力,结果造成欧洲电力网其他输电线路负荷过重,西部电力输入严重不足,进而引发西欧多个国家产生大规模的链式停电事故。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电网高度一体化,作为能源孤岛运行,通过少数跨境互联线路与法国相连,进而与欧洲其他地区相连。
葡萄牙国家电网公司(Redes Energéticas Nacionais)对媒体表示,这次停电可能由于西班牙电网故障引起,由于西班牙内陆地区极端的温度变化,超高压线路出现异常振荡,而振荡使电力系统之间同步失败,从而导致整个欧洲互联网络出现连续故障。
02
给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启示
欧洲大规模停电事件暴露了电网的脆弱性、灵活性调节资源缺乏等问题,给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了深刻启示。
能源转型是当今全球的重要课题,其核心是实现从传统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能源的平稳过渡。这一过程需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可靠的基础上,从制度、技术、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非化石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动态平衡,保障能源系统的平稳运行。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具有平抑新能源波动、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快速黑启动等优点,已成为预防电网大停电及缩短停电时间的核心设施。欧洲大停电事件可能会促使各国进一步加大储能系统的投资与建设力度,以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欧洲大停电事件再次凸显了电网的脆弱性,提升电网的安全韧性成为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以及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关键。这需要从技术迭代升级、网架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增强电网的抗风险能力。通过采用构网型逆变器等技术手段,为电网提供系统惯量,使新能源与储能能够主动支撑电网的电压与频率,从而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加强电网的互联互通是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强化规划协同、标准统一、政策对接等工作,形成电力余缺互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实现区域间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建立跨国协调机制也至关重要。由于电网的跨国互联,单一国家的电网故障可能引发跨国停电事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国协同应对、相互支援,通过跨国应急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标准统一,提升电力应急响应能力,共同保障跨国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03
在中国,大规模停电是如何消失的?
我国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显著提升,停电现象大幅减少。我国体制机制以及“以民为本”的特性使得我国能够对电力基础设施进行持续的投入与系统的改造。
我国停电问题的根本解决,始于发电端在“量”上的突破。2011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并且在清洁煤电、水电、核电及新能源上多方发力,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电源谱系,这也使我国从源头减少了因单一能源短缺导致的电力缺口。
此外,电力稳定不仅依赖充足发电,更需电网的高效调配。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我国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重发轻供”的问题严重。2004年,在国家电网的推动下,我国电网发展迎来重大规划节点——提出构建特高压骨干网架的构想。2008年,随着全国特高压、超高压电网以及跨区送电规模加快发展,我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电力投资的比例首次超越电源建设投资,达到50.05%。2010年,我国的电网建设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而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背后,是我国体制机制以及“以民为本”的特性所驱动的治理逻辑。在我国投入超万亿元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和深度贫困偏远山区通电的努力下,2015年底,我国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自然村通照明电,无电人口问题历史性终结,彻底实现“无电村”清零。另一方面,在救灾保供中我国也始终坚持直达一线,迅速解决问题。譬如,2021年河南暴雨后95%受灾用户48小时内复电。这种“保供不分地域、救灾不计成本”的公共属性定位,成为停电消失的社会根基。
最后,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能够平稳过渡,也得益于对问题的总结反省和对能源规律的尊重。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我国始终强调“先立后破”,对煤电的态度也从“淘汰关停”到“应急备用”,并且逐步确立了基荷、兜底、调峰、保供的定位属性。同时,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同步规划,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又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和交易机制,使得我们能够避免欧洲式“间歇性缺电”,并做到新旧能源有序衔接。
中国经验表明,电力稳定不能依赖单一技术或市场,而是发电、电网、政策、民生的系统协同——这对发达国家破解“绿色转型”与“停电危机”的矛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4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 碳价依然走低 2025-05-06 19:03:55
- 欧洲大停电祸首是谁?中国为何能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2025-05-06 18:49:20
- 我国2035年NDC目标将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 2025-04-24 19:01:20
- 习近平:中国将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025-04-24 18:55:25
- 构建碳排放双控体系 国务院推进“双碳”方案落地 2025-04-24 18:38:11
- 国家能源局启动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 2025-04-23 17:53:41
- 最高200%,美国碳关税要来了! 2025-04-23 17:49:22
- 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 2025-04-23 17:45:52
- 全球首个行业净零排放公约通过! 2025-04-21 16:05:17
- 巴基斯坦整了两个A6碳项目 2025-04-21 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