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资委: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工网讯 据国资委网站12月30日消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2022-01-02 14:10:05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555.html -
全国政协委员黄震:加快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门人才
“人才”,是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今年在两会期间提案的关键词。今天上午,他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应对未来在气候、能源方面的挑战,高校要加快相关人才培养。今年两会,他特地准备了提案,呼吁大力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门人才。2022-01-01 19:25:5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541.html -
双管齐下 韩国加速迈向碳中和
12月14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以韩澳首脑会谈为契机,韩国于13日同澳大利亚签署“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碳中和技术落实计划及清洁氢能经济合作”两份谅解备忘录,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和碳中和技术领域合作。这是韩国自2020年10月发表“2050碳中和宣言”以来,在碳中和相关国际合作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在走向碳中和的道路上,韩国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快技术革新,给予政策支持,另一2021-12-31 11:03:33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514.html -
国资委: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据国资委网站12月30日消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单位,应当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指导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2021-12-30 22:33:4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512.html -
张晶:解决工业园区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12月4日电(石海平) 12月2-5日,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作为平行论坛之一,2021中国“双碳”经济建设高峰对话于4日举办。港华能源副总裁张晶在圆桌讨论中表示2021-12-06 10:22:05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463.html -
彭文生:碳中和的关键是发挥市场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从经济学分析来讲,从过去几十年成本收益分析,到现在成本有效性分析,成本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认识碳中和未来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2021-11-29 15:22:09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391.html -
施耐德电气的碳中和解决之道:加强协作与技术赋能
9月29日消息,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近期对化工、建材、金融、消费、物流、电子制造等21个行业的100多家领军企业的调研显示,8成以上企业认为技术能力是内部首要关键因素,其中数字化技术最为关键,9成企业愿意将数字化应用于碳治理。2021-09-30 16:02:3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362.html -
许世森:CCUS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
9月28日,在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碳中和与科技创新”高级别全体会议上,华能集团科技部主任许世森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摘录。2021-09-30 15:53:15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358.html -
碳中和:科技公司下一个“必争之地”
发展到今天,“碳中和”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碳中和”?毫无疑问的是,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参与者2021-09-10 13:00:49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206.html -
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专家学者:科技创新是关键
太原9月5日电 (记者 杨杰英 屈丽霞)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2021-09-10 11:19:5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