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降低碳强度来实现碳达峰有两条路径:一是降低能源强度,节能提效是走向低碳的战略之首;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5月18日在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上表示。
杜祥琬指出,中国能源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这意味着,在GDP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强度从1.3倍进步到1.0倍,要将每年约50亿吨标准煤的消耗量降低约30%,即减少十几亿吨标准煤的消耗。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他认为,高耗能产业比重太大,首先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从另一方面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能耗仍会有约2%的增长,这将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增长和部分天然气增长来替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 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考虑到近年来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处在大约100亿吨的水平,杜祥琬称,两个“双碳”目标符合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如果政策引导得好,中国能够实现让二氧化碳排放曲线稳定达到最大值,不再增长。”
杜祥琬表示,碳达峰是能源革命的里程碑,也是碳中和的基础。不能把碳达峰理解成为“尽量用得高一点”。因为结合中央提出的“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65%”等其他指标,碳达峰的峰值的范围约在105-110亿吨二氧化碳左右。
在他看来,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杜祥琬还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策,也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会带来科技、工业、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进步。因此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他直言,“这件事的实现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具有历史性意义。”
关键字: 杜祥琬:碳达峰不是“攀高峰”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曾刚:发展绿色金融,亟须解决碳核算难题 2025-04-25 17:38:07
- 王石二次创业|从“地产教父”到投身碳中和领域 2025-04-24 18:46:41
- 郑栅洁: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CCER成交量达153.7万吨 2025-04-24 18:43:40
- 王金南院士:呼吁加快建立碳足迹国际标准体系 2025-04-24 18:33:49
-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实现“双碳”目标中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2025-04-21 14:47:44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碳市场要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靓丽名片 2025-04-20 16:08:08
- 邢钢:立碳排放"数字账本" 全流程碳足迹管控已启动 2025-04-16 18:45:08
- 田庆军:新能源产业链价值再分配将推动储能新一轮高增长 2025-04-16 18:29:28
- 《环球人物》 | 院士王金南,为世界“设计”绿色 2025-04-16 18:02:01
- 唐叔贤院士:我国将引领氢能产业技术革新 2025-04-16 17:26:15